一、什么是PDCA?
PDCA = Plan(計劃)- Do(執行)- Check(檢查)- Act(處理),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,又稱“戴明環”。它用簡單的四個步驟,幫助企業把復雜問題切片、量化、閉環,是ISO 9001、IATF 16949 等體系的“底層操作系統”。
二、四步拆解:一個案例帶你看懂
① Plan 計劃:找出痛點,設定目標
例:電商倉庫“揀貨錯誤率”高達3%,目標3個月內降至1%。
工具:5W2H、魚骨圖、甘特圖。
② Do 執行:小范圍試點,保留記錄
例:只在一個庫區推行“燈光揀貨+掃碼復核”,每日導出Excel記錄錯誤數。
要點:①動作標準化;②數據留痕。
③ Check 檢查:對比結果,找出差距
例:4周后錯誤率降至1.8%,但仍高于1%目標;發現“燈光電量不足”是主因。
工具:控制圖、柏拉圖、現場Gemba Walk。
④ Act 處理:成功經驗制度化,遺留問題進入下一輪
例:把“滿電巡檢”寫進作業指導書,并擴到全倉庫;電量不足問題轉入第二輪PDCA。
三、PDCA萬能公式:任何場景都能套
1、
生產節拍慢
Plan:節拍目標+瓶頸工序;Do:增加1套夾具;Check:節拍提升20%;Act:夾具標準化,剩余瓶頸再循環。
2、
客戶投訴多
Plan:投訴分類+目標下降50%;Do:客服腳本+售后24h響應;Check:月度投訴下降30%;Act:腳本全渠道推廣,未達標品類再PDCA。
3、
員工流失高
Plan:流失率目標+離職訪談;Do:班組長賦能+即時認可;Check:三個月流失下降15%;Act:賦能課程固化,未達標車間再循環。
四、PDCA落地三把鑰匙
數據顆粒度足夠小——用“日/小時”替代“月”,問題才暴露。
責任人唯一——每個Action都有姓名+日期,避免“集體負責=無人負責”。
目視化追蹤——把PDCA表貼在現場,進度紅/黃/綠可視化,形成“群眾監督”。
五、常見誤區
× 把PDCA當“填表”——沒有數據閉環,成了P-D-D-D;
× 一輪就想“根治”——復雜問題需要螺旋式上升,允許多輪迭代;
× 只用在質量——其實成本、交付、員工士氣同樣適用。
PDCA不是“質量部門專屬”,而是“把經驗變成資產”的通用引擎。只要你愿意用數據說話,用閉環思維迭代,這個“戴明環”就能讓企業在不確定的市場里,每天進步1%,持續跑贏對手。